超写实、技术与艺术感觉
—冷军艺术访谈
作者:周爱民
(转载)
《五角星》 布面油画
周:现在一段,您主要画这种黑白材料的作品吗?
冷:这是平版的版画作品,画在一种特制的胶片上,是石板画的另一种,印出的效果与石版画完全一致,只是石版画的局限性太大,画面尺幅和作画的时间很受限。
周:什么时候开始采用这种方法作画?
冷:大概是从2005年开始的,早先我做石版画,后来由于创作需要,画面越来越大,就选用了这种方式。
周:利用技术革新的成果,更方便操作。
冷:技术革新谈不上,也基本是传统方式,只是在石版画画,画大了印制时石版容易压断,这样一块大石版就废成了小石块,作画的时间太长会因为油性笔在石版上渗浸时间长短不一不能形成协调的画面,先画的会很深,后画的会很浅,石版只能做小幅、绘制时间不长的那一种,就像我先前做的。
周:画好原稿后,复制印刷交给别人做吗?印刷时能够做到“不走样"吗?
冷:画好原稿后印刷交给美院的老师,印制时走不走样只是多少的问题,想印出好的作品从画的时候就要考虑许多印制时的注意问题,有一定的复杂性。特别写实的作品印刷要求比较高,稍有不慎就出不来效果,所以这类作品印前需要花很多的功夫,做一幅很不容易。这也就是版画作品中像我这样很写实的作品特别少的原因。
周:从05年开始,画了几幅平版的人物版画?
冷:两幅,05年画了那幅《蒙娜丽莎——关于微笑的设计》,画了三个月,现在这幅《圣贤书》从9月14日开始的,画完也要三个多月。
周:怎么对版画感兴趣的呢?
冷:我比较喜欢版画的那种单纯的画面和比较纯粹的艺术语言,觉得雅致、素净、有趣味。另外,我也想尝试一下版画的写实程度,哈哈!给自己出难题!
周:跟那些极端写实的油画一样?
冷:不同!版画达不到油画的写实效果,但版画也有它自身的艺术语言和审美特质。
周:达到预期效果了吗?
冷:差不多吧!我还是比较满意!
周:我听说过,您还用复印机做过一些作品。
冷:是的,也是黑白的作品,但不同的是那个是先印后画,这个版画是先画好再印刷。复印是将实物转译到平面的一种方式,其实后面还要用丙烯做深入刻画。
周:这类作品有多少?现在还做吗?
冷:大概有六、七十件,想法做完了,这种创作方式就算结束了!没有再做了!
周:就是说,您的创作对象和目标,是一段一段的,这段时间在画什么呢?
冷:这段时间在画这件版画,前段时间区景德镇画了些瓷器。
周:画瓷器?
冷:嗯!青花、釉里红之类,还有一些颜色釉,好玩。
周:一上手,就容易迷进去吧?
冷:还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原来这句话听得多了没感觉,现在想来的确如此!只是现代人已经很难入中国文化之门了,进不了门就体会不了其中的奥妙!瓷器就是如此!
周:油画还在画吗?
冷:在画。写生和创作交替进行。
周:您好像喜欢那种直接对景写生的绘画状态。
冷:现在是这样,过去一直是画些一定内涵或有一定意义的主题创作。画久了容易让人的感觉变得迟钝,需要一点凭直觉的快手写生来调剂自己,保持创作意识的新鲜状态。我也画些中国画的大写意,还有这些版画,除了本身很喜欢,也都起到调剂的作用。
周:换一种方式去画画,既是放松,也是调节。
冷:是的。但写实的方式不变,只是观看的距离不同罢了。
周:您90年代画创作了不少带有批判色彩的作品。如:《世纪风景》系列、《五角星》系列、《汤匙》系列和《丰碑》,还有《文物——新产品设计》等等。而现在似乎创作理念上有了较大的转变,您能谈谈吗?
冷:一个阶段做一个阶段的事吧!90年代那批作品的确表达了一些我自己对工业化、技术革命等现代文明的看法,那个时候就是由那股冲动,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就像表达出来,至于有什么作用却很少去想。其实现在回头想想也挺幼稚的,由点“愤青”的感觉。美术就是美术,承载量有限,画家就是画家,你的思想也好观念也好只能代表自己。当然,幼稚和冲动让自己画了不少画。我的所谓超写实绘画就是这种艺术观念下形成的。因为这种艺术观念不可能用很传统的艺术方式去表达,所以能形成极端写实的画面就是件很自然的事情了。而近几年的创作表象上又似乎回归到了传统,也许是缺什么就要什么。在满世界都是那些怪异的、暴力的、色情的画面充斥的今天,人们很少能真正看到一些优雅、健康、深刻而审美的好作品,我也是从前面状态走过来的。说实话是厌倦了,现在自己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画写可读、可看的,具有传统审美价值的作品。简单的说就是把画画好,画出超越前人的好作品!
周:的确如此。众声喧哗,高调表达,但是失去了艺术和生活中最质朴的东西。
冷:怎样让人们用理性获得愉快,而不是感官上的刺激,就需要重提审美。审美是需要审美能力的,而感官上的生理反应就简单得多。
周:《蒙娜丽莎》是第一幅用超写实方法画的人物油画吗?。
冷:是第一幅。模仿《蒙娜丽莎》是刻意的,因为在传统审美领域《蒙娜丽莎》这幅作品有着非同一般的历史价值。她太有名了!所以历史上也有许多艺术家做过一些改造,但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反叛性的讽刺、揶揄和挖苦。我则不然,我是一种重新审视。客观、理性!生活中我们什么都追求健康,就是艺术似乎不需要。其实西方所谓现代派的产生是有历史背景的,我们知道传统艺术作品在西方几乎是无处不在,不仅到处都是博物馆、美术馆,街头巷尾那些雕塑以及建筑装饰也随处可见。因此具有叛逆色彩的现代派艺术在西方产生显得极其自然。其存在价值和艺术史上的意义是符合人类进步历史的。而我们的现代派艺术似乎缺少这种针对性和产生的条件。所以现代派艺术在中国仅限于在八十年代,而且基本上是过客。而当代艺术又是另一回事,它是实现历史上所有的艺术成果在今天的价值体现,更开放!从这一点看,我们一直都在误读。其实仔细想想:反叛也好、继承也好、创造也好……用当代的眼光它不都是一种传统吗?就中国目前的艺术状况,我觉得我们似乎放肆得过了一点,“创造”得有点过头。回头去看看传统那些优雅、经典的东西……当然,我们是看不到的,因为我们没有一家美术馆、博物馆有这样的作品。想想吧!我们究竟亟需的是什么……
周:您原来画的五角星、汤勺之类都是工业材料,给人感觉冷,有些“酷”;而现在画的人物,有温情和亲和力,是否可以这样去理解?
冷:也许,但我的确没有故意去“酷”,当时也没有这个概念,仅仅是做自己的想法而已,前后是反映两种不同的认知状态。
周:您的作品看起来远离潮流,实际上也是对潮流的一种反应。
冷:应该说我的作品还是很入世的。《蒙娜丽莎——关于微笑的设计》(油画)的创作,是有一定针对性的,那时候看不到这样类型的作品。我觉得我还有能力画出这样的画来,所以就画了。我现在正在画的这张《圣贤书》的版画,同样也是对现实做出的一种反应。我们现在已经远离了过去那种学习的状态了,特别是我,有点无端的宣泄的感觉。静下心来读书的那种样子都很少了,那种理性、优雅、斯文……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周:这也是一种生活状态,在纷扰的生活中,保持祥和的状态。
冷:是。我们太需要这样的一种状态了。
周:在08年北京双年展上展出的作品,是第二幅人物油画吗?
冷:是第三幅,第二幅作品是《肖像之相——小罗》。人物画最简单的就是肖像,《肖像之相》的意思及时肖像的“样子”。现在许多人画的人像,张着大嘴之类的,我画《肖像之相》就是想表达:肖像能不能够像这个样子。虽然我画的肖像很传统,也没什么新意,甚至有点“做”,但是它所表达的还是我前面说的,有针对性。
另外我们中国文化十分重视学养,偏重个人修养、洁身自好。艺术上追求品位和审美境界,强调文化内涵。而西方文艺复兴之后崇尚科学,实证和个人经验之上,创造成为其价值核心。不难看出中国文化中传承的分量较重。为什么讲传承?因为有东西可传。文艺复兴之后,西方文化基本从零开始,不创造就没有。这种差异在艺术上体现了艺术观的不同,绘画材料的差异性也非常之大,中国的绘画材料十分简单,笔墨纸砚而已,而形式内涵相当丰富,其审美上的抽象性和艺术趣味很早就有了。也就是说中国的艺术很早之前就需要一定的知识准备才能把玩和欣赏。所以,只有中国出现了文人艺术家。而西方恰好相反,科学的艺术观为历届和创造视觉空间提供了可能。绘画材料十分的丰富,因此再现性绘画应运而生。这也是自然法则中的简单原则所决定的。而他们审美的最高境界无外乎古典主义。因此,某种意义上说在“艺术性”这个方面,西方比东方要初级很多。真正的艺术化石在印象派之后,所以我认为:印象派之后的西方艺术经历了一个现代化的历程,也是一个借鉴、学习东方,特别是学习中国艺术的历程。但我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在这段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西方这个“创造”的核心价值观起到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的作用。西方现代艺术之所以在短短的一百多年时间从辉煌的迅速衰落,与这个概念的滥用有着直接的关系。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方现代派艺术家普遍缺乏中国文人艺术家的个人修养。相反,许多现代派艺术家与社会渣滓无二。这个问题我们这里不讨论……然而西方现代派学去的毕竟是皮毛的东西。缺乏内涵的现代派艺术乃至某些当代艺术只有在形式上大做文章,作品越做越大、越做越快、越做越容易做……这样必然产生巨大的耗费。一件巨幅的作品仅仅就是刺激一下、震撼一下观众,把观众当实验动物。这样的作品铺天盖地,其价值和意义又在哪里呢?多大的浪费呀!最要命的是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资源枯竭的时代,这样的投入与产出性价比太低,不值啊!我希望学术界有人将这种艺术创造与资源耗费的关系做个研究,可能我们就能更清楚未来什么样的艺术才称得上是“前卫艺术”!
周:艺术成了耗费,无休止的耗费。
冷:无谓地做大!大、大……无休止的耗费。虚张声势,有点黔驴技穷的味道。艺术品市场也是这样,做大!天价!像另一次大跃进。这样总会出现问题的,表面做大事没有用的,泡沫而已,挖掘内在的东西才是正道。其实,艺术满足的是人的内在精神需求,只有理性的愉快和认同才有意义,不要大,要巧!中国艺术就讲巧,比如:中国的书法和金石艺术,真是方寸之间见乾坤。
周:许多人关心,冷老师的视力是不是在下降。
冷:没有,我觉得画画对视力反而有益处。画画的时候,对象离我三、五米远,画布离我二、三十公分,一会儿看三、五米,一会儿看二、三十公分……这样反复,视力就正好在调节过程中。我从小视力就不好,初中二年级就是五百度,高中毕业的时候是七百度,现在八、九百度。画画锻炼眼睛是真的,但还是不能过度,多休息就好!
周:有朋友委托我问您,您的超写实画法是直接画法,还是间接画法。
冷:直接画法。以前也有人说我是“伊维尔班”出来的,跟那一点关系都没有。我走到这一步也有个过程,也十分自然。八十年代上大学的时候,我的素描就画得很细,也不是刻意的。当时许多同学开玩笑说我是画炭精像的。大学毕业后,我却画得很“放”,完全是概括的大笔触。
周:画抽象作品?
冷:不是,还是写实的,大笔触,很概括的那种,画过几幅藏民题材的作品。“八五”时期搞抽象、表现,画了几年。中间隔了一段时间没画,87年、88年的时候我带学生画静物,第一张一个下午就画完了,带笔触的,自己觉得不错。于是接着画,第二张画了一天的时间,第三张画了一个礼拜,第四张画了半个月,我自己也奇怪:怎么越画越慢了呢?但是把几张作业放在一起比较,一张比一张深入。说实在,当时我也不知道怎么画,也不知道画细是为了表现什么。后来,越画越慢,越画越细……一个很自然的结果。
周:并不是说先了解了照相写实主义之类的作品,自己可以去模仿。
冷:那个和我不一样!照相写实主要是将照片放大后模拟照片。是美国70年代流行的一种画法,它将科技纳入绘画,画家在一种程序中工作,是一种机械式的客观主义绘画。
周:也没有刻意地接受一段时间流行的“古典”画法的影响。
冷:没有。
周:古典风格也是“一阵风”,已经过去了。
冷:是的。这是中国油画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因为这是再现性绘画最高的审美理想了。
周:一些人把您的技法看得很神秘,觉得您有什么独门秘笈。
冷:没有什么独门秘笈。一个人只是有造型的基本功,有色彩能力,塑造能力,这就够了。关键是绘画的感觉,这在艺术上体现的非常明显。一些所谓的“技法”,其实作用不大,有时甚至有些束缚感觉。没有感觉什么技法都是枉然。
周:一般人认为画得表现、粗犷,就是有才气,而超写实只是技术好,“死”画,其实超写实也是一种强烈的艺术感觉。
冷: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要具体才能看出来东西来。我到现在也没出一本高规格的画册来,不是我不出,而是怕引起误会,其实很多人的画都会有这种问题,只是我相对更强烈。印刷质量容易引起误读。要评判就得深入、要看原作。
周:前期作品深入的程度会对后来的作品产生影响,作为后期作品在感觉上的一种参照。
冷:还有一件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为什么有些画家会退化呢,是技术退化了吗?技术只会越画越熟练,退化的其实是绘画的感觉。因为人对某些事物的敏感会降低,感觉退化了,艺术上整体就掉下来了。
周:要随时平衡自己的状态,保持好的艺术感觉。
冷:这一点很重要,一位艺术家向前推进是不容易的,要把握和调整自己的状态,控制自己的感觉何时处于巅峰状态。这些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做。(全文完)